区域国别研究与中国外交—复旦大学任晓教授为我院师生开展讲座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05-28浏览次数:

 

5月27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任晓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为国际关系学院师生带来题为《区域国别研究与中国外交》的讲座,两百余名师生聆听了任晓教授的讲座。

讲座上,任老师提出了区域国别研究的背景、必要性与可行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增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研究成为中国工商界、知识界和决策者共同的诉求。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在中国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那么,什么是区域国别研究?当前,区域国别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现状如何?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有何成就与不足?如何看待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异同?如何优化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进一步促进学科深入发展?

围绕这些学术界关心的问题,任晓教授就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区域国别研究的现状、中国学派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比较、当代中国外交的国际形势等方面展开了细致入微的讲述。任老师提出区域国别研究应当遵循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但不应在一开始就是“大杂烩”,而是在初始阶段是以某一个学科为主,然后通过一个主要的研究视角进行区域国别分析,再去结合其他相关领域的思想体系。区域国别研究应该对对象国的语言具备扎实的基础,进而了解相关国家的战略文化思想。

关于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发展的现状,任老师从现实的角度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当前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还处于相对粗放的发展阶段。在教育部加强“区域和国别研究”的举措激励下,大量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实事求是地讲,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许多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虽然挂牌了,却缺乏必要的研究人才,图书资料积累也不足;有些研究机构则面临资金不足、研究条件受限、研究人员缺乏积极性等问题。

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任老师提出: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显著,产生了各具自身特色的关系理论、道义现实主义、天下体系理论和共生理论等,而且都出版了各自的代表性著作,初步形成了“中国学派”。之所以要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主要是因为基于西方文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本身存在着缺陷、不足和局限性,在多年间忽视和看低非西方思想文化,甚至加以排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由于其局限,解决不了诸多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认为,产生于非西方地区的理论,其发展有三种境界:一是要独立思考并敢于质疑既有理论;二是要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探索理论;三是走自己的路,建构自己的理论学说。迄今为止,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并正在进一步发展之中。

在讲座上,任老师还与参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亲切的交流,真正做到了传道受业解惑。任老师就一些老师和学生提出的“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建设是否可以互补”、“出国交流访学应该如何注重区域国别学习”、“如何平衡专业书籍与课外书籍扩展的比重”、“如何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来避免知识的快速遗忘”、“如何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一篇好的研究论文应该注意哪些细节”等问题,都进行了专业的解答。任老师的博学多识、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儒雅气质,和其他与会者的积极思考和请教,让这次讲座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关链接:

任晓,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供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馆,任一等秘书。现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日益崛起于世界。这是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一个重大发展,这一发展提升了中国学术界的自信心也促进和提升了中国学术界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在此背景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或中国学派随中国崛起而崛起,将是必然趋势。区域国别研究在中国已经受到很大的重视,正在迅速发展之中,但有不少问题需要厘清。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现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繁荣将会在21世纪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但也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区域国别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同社会科学学科性研究相脱离的,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区域国别研究的意义除了可以深入理解一国或某个地区外,还在于有可能从中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或学说。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丰富性,尤其是中国过往40年的发展经验,在中国研究中同样孕育着产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