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圆桌交流会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3-06-13浏览次数:

 

6月10日,由我院主办的庆祝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科创建十周年系列活动第一场“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圆桌交流会成功举行。本次交流会特别邀请《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刘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巍教授做治学经验分享,并特别设置学术论文工作坊,就青年教师关注的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能力提升等议题进行交流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吕平副教授主持,国际关系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郝利群副教授、《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教授受邀致辞。郝利群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大外基于区位优势,始终致力于打造东北亚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外国语大学,并相继成立了国际关系学院、东北亚研究院,为推动我国东北亚区域国别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次交流会将为我院师生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陈志瑞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面临多重挑战,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性显著提升。他特别叮嘱青年学者,与以往相比,我们更需要了解国家在世界中的定位,更需要一种全球视野,充分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陈志瑞教授指出,学术交流有多种方式,论文工作坊这一尝试尽管规模不大,但通过双向的报告和评议,使青年教师可以对自己的研究议题和领域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激发更多的学术写作热情。



在治学经验分享环节,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刘丰教授首先以“联盟政治研究中的议题选择与学术创新”为题,同与会教师和学生探讨了如何平衡学理性研究和政策性研究等问题。他指出,只关注动态发展对于学理性研究会产生一定阻碍,国际关系研究更应从国际关系史出发,加深历史积淀,避免过于现实导向的学术研究;学者既要坚持自我选择的差异性,也要掌握足够的研究方法;要主动与其他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将交流成果转化为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巍教授以“学术研究中的激情与技艺”为题,就如何激发学术研究激情提出了几点建议。他指出,学术研究是高度理性的,但重大的学术成果源自内心的激情,激情是研究的兴趣,兴趣可以超越一切功利性的目标。在学术启蒙阶段,要形成稳定的研究领域,固定的研究范畴;要构建学术朋友圈,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与学生进行紧密的学术合作;随着研究的不断完善,可以对于研究议题进行的适当变更,在舒适区之外进行不断探索,这会帮助我们保持学术热情,收获更多新知识。



《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教授以“历史、理论与国际关系”为题,认为当今青年学者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要避免走入过度政策化、功利化的误区。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应具备问题、资料和逻辑等要素,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据”来源于广泛的经验研究,因此历史是国际关系学的必备要素;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但前提是要把经验事实予以梳理、归纳和总结,最后经过对概念、理论的探索,形成独特的研究视角;学者要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通过阅读和交流发现好的研究问题;要牢记好的文章没有定式,好的文章一定是历史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在学术论文工作坊环节,三位专家和与会教师在学术论文内容结构、写作规范、写作技巧、写作理念以及学术创新等方面做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在闭幕式环节,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薛晓芃教授和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刘丰教授对本次交流会进行了总结。薛晓芃教授指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学术道路上,青年教师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珍视过程。今天与三位专家的交流,对我院青年教师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刘丰教授指出,每位研究者都为自己的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实属不易。在论文写作和投稿过程中,要做到有一定针对性,找准期刊类型,把准期刊风格,以更好的完成学术发表。在闭幕式上,陈志瑞、刘丰、李巍三位教授祝愿我院青年教师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并祝愿国际关系学院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交流会在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国际关系学院全体教师、全体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代表参加活动。